五大学说与洛阳——佛学首传于此
公元64年,东汉皇朝第二代皇帝汉明帝刘庄,在国都洛阳坐朝时,向大臣们说起自己夜里梦见一位金色的神人,身躯高大,闪耀着太阳的光芒,在宫殿前飞行而去。汉明帝不知道这是哪路神仙,朝臣傅毅给他解释:“听说在西域天竺,悟道解脱的人叫作佛陀,在虚空中飞行自如,身上带着日光。陛下所梦见的恐怕就是佛吧。”汉明帝于是派遣郞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到天竺去。他们从洛阳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万里跋涉。三年后,他们陪着两位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回到洛阳。当时,外宾来华,由鸿胪寺这一政府部门负责接待管理。因为鸿胪寺不是沙门长住之地,所以汉明帝又在洛阳城西门外修建了一所建筑,安置这两位外国僧人,这所新建筑的名字因而也叫作“寺”,它就是白马寺。在白马寺创建之前,佛教在中国西部边陲地区虽然已有传播,但其范围和影响都十分有限。白马寺是我国创立的第一座官方寺院,它既开创了中国佛教建筑的先河,又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正式传播的开始。佛教主张出世、出家。出世就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出家就不能孝养父母,因此佛教的主张与中国本土的伦理道德不一致,对国家利益也无直接的好处。所以,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东汉政府只允许来华的西域僧人和商人立寺院、译佛经、做佛事,汉人不能出家,但是可以参与在洛阳的译经活动。汉灵帝时期的严佛调是文献所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出家人,他在洛阳译出《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等书。公元250年,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译出《僧祇戒心》,还请天竺僧人担任戒师,按羯磨法受戒,汉地从此有了戒律。汉地最早受戒的出家僧人是朱士行,他是按正规仪式在洛阳剃度的。为了深入确切理解佛教,朱士行还远赴西域取经,是最早西行求法的汉僧。汉地最早的尼姑是西晋人净捡,俗名仲令仪。她在洛阳听僧人法始讲法,有所体会,立志出家,与其他23位妇女由胡僧智山剃发受戒,在洛阳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