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之东周
摘要:
西周末年,关中发生在地震,加上朝廷腐败,犬戎进攻,镐京被抢劫一空,周平王决定废西京,迁都洛邑。历史上把这以后的时期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来到洛邑。周平王因秦襄公护驾有功而封其为诸侯,并把岐以西的地方赐给他。东周共经历了548年,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那时周王朝的统治衰弱,诸侯争霸,战事频繁。但是洛阳的经济和文化却很发达。洛阳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名都。人们修了很多水渠,用来灌溉农田。有许多手工业者从事制绳、酿酒、制陶、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很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很活跃。
西周末年,昏愚荒淫已极的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周平王(宜臼)即位。他为了躲避戎族人的袭击,就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如将西周计算在内,这是正式建都在洛阳的第四个王朝。
东周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和逐渐走向国家统一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作为东周王都的洛邑,则成了各种势力进行政治纷争的中心和军事角逐的焦点。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一些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重建奴隶制国家以后,一些诸侯利用周王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称霸天下。而周王室的地位却越来越下降,地盘越来越缩小,王室权势每况愈下,日趋衰弱,甚至完全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
周平王时,王畿范围已相当狭小。他将岐山以西的地盘赐于秦,把东面的河内、樊阳赐于晋,就连用以祭祀泰山的祊地也被郑国擅自与鲁对换。到周桓王时,为要把郑国临近王都的“邬、刘、蔿、邗之田”,划入王畿之内,而又把黄河以北郑入苏忿生的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十二邑与郑交换(34)。直到战国末年,东周灭亡时,原来所谓“制郊甸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35)的王畿,只剩下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七县(36)区区之地了,还不如一个二等三等的诸侯国。
周王室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诸侯纳贡。可是,由于诸侯不听天子召令,周王只好向诸侯讨要。如曾向鲁国“求车”(37)、“求金”(38),又责问“晋独无有何”(39)?不仅如此,有的诸侯反向王室进行抢掠,如郑国就曾抢收“成周之禾”(40)并“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41),到周赧王时,经济更加恐慌,竟然到处奔波靠借贷度日。一些富商大贾拥聚宫门讨债,周赧王吓得躲避在王宫的高台上不敢露面(42)。所谓“债台高筑”一语就由此来。周王室已经到了危若累卵,穷途未路的境地。
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逐渐强大,就显得奴隶制更加黑暗。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则是不可避免的,在王都洛邑也燃起了这种斗争的熊熊烈火。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了王子朝与王子猛争夺王位的斗争(43)。开始以王子猛、刘子(名狄,即刘桓公)、单子(名旗,即单武公)为一方,周景王、王子朝、宾起(王子朝太傅)为另一方。“四月,王田(田猎)北山(邙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而未果,但周景王却突然而死。单子、刘子遂杀宾起,并同群王子结盟,反对王子朝。“王子朝因旧官百工(掌管手工业奴隶之官)之丧职秩者”并“帅郊(疑在伊阙)、要(新安县西北)、饯(新安县)之甲(士卒),以逐刘子”。后来由于王子猛内部发生内讧,单子又杀了王子七人(还、姑、发、弱、鬷、延、定、稠)。接着又把王子猛“处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宫”,以防百工反抗,结果百工反而纷纷叛离去讨伐单子。不久,王子猛死,周敬王(匄)即位,晋国籍谈等帅师出击,攻打王子朝。王子朝在晋军、王师的夹攻下,率领王室手工业奴隶和郊、要、饯等地甲兵,先后辗转于京师下都、王城以及尹(宜阳)邬(缑氏)瑕杏(均在陕县、灵宝一带)等地与敌师周旋,并多次战败晋军、主帅,同时把周敬王从王城赶到下都附近的泽邑(即狄泉,今翟泉)。因此周敬王无奈,哀叹道:我“不皇启处(惶惶不定安居之处),于今十年。最后王子朝由于腹背受敌,遂“奉周之典籍”,战败奔楚。直至公元前504年,王子朝在楚被杀以后,余部周儋翩仍率余众攻入了仪栗(今开封附近)。
王子朝发起的这次反对周王的斗争,延续了将近二十年之久,是春秋时期王都之内一次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斗争。应当指出,参加王子朝队伍的主要是“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所谓“百工”,虽指掌管各种手工业奴隶的工官,无疑也包括不少手工业奴隶参加,因此这次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奴隶起义的性质。而王子朝则是利用他们的反抗情绪,以达到争夺王位的目的。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周王室同一些戎狄民族的关系也形成了严重对立局面。当时王都以南杂居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陆浑之戎”;以西有“茅戎”、“徐(或作夷)吾氏”,在今陕县一带居住;另有狄族居住北方。由于他们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强盛起来,因而敢于同大国对抗,或攻伐王室。如公元前649年,因王室发生内乱,“扬拒、泉皋、伊洛之戎”,与王子带“同伐京师下都,入王城,焚东门”(44)。而周襄王无力抵御,只有求秦晋出兵救援。次年冬,齐国管仲又进行调解,才算平息下去。公元前637年,“狄师伐周,大败周师”并俘获了公卿大夫四人,周襄王惊慌失措,跑到郑国汜水(45)。公元前610年,洛邑以南的戎族,乘周甘歜饮酒作乐之机,突然进攻战败周师(46)。到周定王时,茅戎又进行侵扰,“晋使瑕嘉平(调解)戎于王”,后来刘康公背盟而“伐茅戎”,结果又被“徐吾氏”击败(47)。
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发展,致使王室内部混乱不堪。在春秋二百九十多年间,嫡庶王子争夺王位的斗争迭起。除王子朝发动的带奴隶起义性质的事变以外,大的内乱,在周桓王时(前704年)发生了王子克与王子佗争位未遂,“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48)的内乱。在周惠王时(前675年),发生了蔿国及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五大夫向周惠王发动进攻,企图立王子颓为王,导致卫国和燕国兴师占领王城的内乱(49)。周惠王死后,王子带(襄王弟)和王子郑(襄王)展开争夺政权的斗争,引起戎狄向王室发动进攻, 俘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公卿权臣的内乱(50)。这次内乱延续了十八年之久,是周王及其僚属与戎狄少数民族和秦、晋、齐等诸侯的一场混战。
当我国的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之际,周王室争夺王位的斗争表现更加剧烈。公元前441年,贞定王死,其子互相残杀,在一年之内,王位更替三次。到了考王时,因其弟桓公(名揭)封于王城,史称西周国;而他的三代孙,即惠公之子(名班)封于巩(在下都以东,今巩县),史称东周国,从而在洛邑之内形成了东西两周分治的局面。这是周赧王时,王室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51)。而在春秋时政治上还起过天下大宗和共主作用的东周王室,这时已完全失去尊位,只是在韩国境内作为两个小国存在着。它也不再是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王朝了。
秦原来是周的异姓诸侯国。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曾出兵护送,平王因此封其为诸侯。到秦穆公时,因其战败了茅津,疆界已达到今陕县附近。公元前627年,秦出兵进攻郑国,曾过王城北门,至周东郊滑地而还。这次出兵实际是对周示威。到秦武王时向东进取的胃口更大,他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洛阳),窥周室,死不恨矣”(52)。于是连续五次向周、韩发动进攻。公元前307年,秦甘茂攻韩,而楚疑周助秦,又为了防范秦入楚,因而以救韩为名将欲出兵攻周。楚早有灭周之意,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53)。这次周为避免楚的进击,即派苏代经与楚怀王一番巧言辩说,才得幸免。但秦仍通过西周与东周之间的要道,攻占了韩国宜阳(今洛阳南宜阳县),并斩首六万人。到秦昭襄王时又三次大举进攻周、韩。公元前294年,秦向寿攻取韩国武始(洛州武始县),白起攻取新城(今伊阙南),次年白起在伊阙同韩魏联军激战,斩首二十四万,掳获韩将公孙善喜,占领了五座城邑。公元前256年,秦将军摎攻取韩地阳城和负黍(均在今登封县)。西周君(名柱)为了挽救其危亡的局面,以合纵之术邀集诸侯订立盟约,“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妄图断绝通往阳城的去路。这时秦将军摎一举攻取了王城,西周君(柱)自归于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第二年,居于王城的周贵族向东逃亡,秦将九鼎迁到咸阳。但是居于成周城的东周君,于公元前249年,与诸侯合谋准备攻秦,结果反被秦相国吕不韦一举消灭。后东周君被迁到愚狐(54)(今伊阙以南)。东周王朝的历史至此结束。计其东周诸王都居洛邑的情况:春秋时从平王至悼王共十三王,历时二百五十年居王城,只有敬王因避王子朝事变,居成周城四十四年。到战国时,从周元王(仁)至慎靓王(定)共十王,先后一百六十年居成周城,唯周最后一个王即赧王(延)又回到王城居五十九年。(苏健《洛阳古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