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28号
电话:0379-86865098
邮箱:lydsb@sina.com

千年帝都

主页 河洛史志 > 千年帝都

十三朝古都之商

点击:5867次时间:2014-05-16 09:48

摘要:

商部落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住在离洛水不远的地方,以后被封到商(今商丘一代)。公元前l6世纪,商汤带领军队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汤把国都迁到西亳。西亳在今洛阳老城以东约30公里处,与斟鄩城所在地南北相望。商朝在这里定都约230年,后来迁到荥阳一带。


商部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载它的始祖名契,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鸟卵所生,从而可知商族也是黄帝的苗裔。
  商原为夏的属国,契曾“佐禹治水有功”(47)。从契子昭明开始产生了王位世袭制,或兄终弟继制,大概商部落从此跨进了阶级社会。并且从昭明以后,诸王都用天象或日干作名号,想见商族早已创造了历法,有较多的农业知识,是农业比较先进的部族。史书又载,商部落从契到相士三代曾五次迁徙,“自契至汤八迁”(48)。这样频繁迁徙又反映了商部落自始就有发达的畜牧业。到商汤时经济实力更大,史书说:“汤修德,诸侯皆归汤”(49)。实际是商用武力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国,成了夏朝的强大敌手。商汤有个得力的大臣叫伊尹,其“母居伊水”(50)。伊尹是个胸怀壮志,抱负不凡的人。他意欲跟商汤干一番治理天下的事业而无进身之机,后来在汤娶有莘氏女为妃时,伊尹作为陪嫁的媵臣(奴隶),当一个御膳庖厨者,“负鼎徂,以滋味说汤”(51),但“七十说而不受”(52),商汤固执己见,对伊尹的治国方略完全不以为然。伊尹抱负不得展,不久即离开商汤来到夏都斟鄩,又做了夏桀的御膳官,同时又陈述治国之道,“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53)。”但夏桀却勃然大怒,妄自尊大,竟把自己比作永不灭亡的太阳,还斥责伊尹是妖言惑众,使伊尹极为反感。接着伊尹又发现一件使他纳罕的事,那就是夏民嗜酒成风,一些醉与不醉的人互相携持着唱出了一首音节短促而又慷慨激愤的歌:“盍归于亳,盍归于亳,亳亦大矣!……觉兮较兮,吾大命格兮。去不善而就善,何不乐兮!”(54)伊尹听其意,豁然开朗。原来这首歌正是为他唱的,当然意味着夏民在向往商汤,要去商都南亳寻求光明。这是天命注定,大势所趋,何乐而不为呢!同时也是发泄对夏桀的怨恨。可见夏朝已是怨声载道,一片混乱的局面。伊尹深思熟虑,将夏商加以比较,还是觉得商汤不失为贤王,遂离开夏都,归于商汤。伊尹这段经历,实际就是《史记·殷本纪》所说的“伊尹去汤适夏,既醜有夏,复归于亳”的故事。
  不过伊尹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并没有立即离开夏都,而是继续留下观察形势,并趁夏桀征伐岷山之机与桀妃妹喜结交,收集内部情况,报告商汤(55)。商汤对夏桀早已怀恨在心,因为有一次夏桀竟把宫苑饲养的老虎纵入闹市,看人们惊骇狂奔(56),甚至伤害百姓以为娱乐。商汤闻听痛心不已,就派人前去为死难者哭吊,引起了夏桀的恼怒,遂“囚汤于夏台”(57),并把汤押在叫做“重泉”(58)的水牢里,使汤险些丧命。后来汤进行贿赂,才得以释放。如今看到伊尹有灭夏之策,遂被汤视为知己,“举任以国政”(59)。这样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就积极作灭夏的准备。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
  韦顾既伐,昆吾夏桀(60)!这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歌颂商汤伐桀事迹的一首诗,其声势是多么浩大威武而不可遏止啊!史实也确非虚构,当时“汤乃兴师率诸侯”(61),自把着铜钺,先进攻夏的亲族韦、顾和昆吾(今濮阳县西),接着用“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敢死队)”(62),所向无敌,直逼夏都鄩城。祝融族的后代闻讯也前来参战,他们自称受上帝之命,要“暴毁有夏之城”(63),纵火焚城西北隅。夏桀的士兵纷纷投降,奉商汤指令倒戈助战,迅速攻克了鄩城。这就是文献中关于“汤奉桀众以克有夏”(64)的记载。鄩城被克以后,夏桀慌忙逃到鸣条(今河南封丘),又被商军击溃;最后逃到南巢(安徽巢湖),怀着“悔不遂杀汤於夏台”(65)的千古遗恨,与元妃妹喜一同死去。
  商汤灭夏以后,建都于亳,自称武王,进一步发展其奴隶制的文明大国。然而亳的具体方位在哪里?这也和夏都斟鄩一样,是一个数千年以来的历史疑案,需要做一番钩沉探索工作,或许会找到这座都邑的踪迹。
  关于亳地,文献记载多有异处。如有说“宋州(今河南商邱)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从都之”。《正义》说:“亳,偃师城也。商邱,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66)。亳字有京都的含义。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商代的京城有多处。其先祖帝喾居西亳,他的后代封于商,汤在南亳即位,在景亳会盟诸侯,誓师准备灭夏,后迁都在“偃师县西十四里”的亳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所指的地理方位早已面目全非,现今的偃师县西则是一片放眼无际的绿野良田,汤都亳邑沉睡在哪里?考古学家根据东汉大史学家班固著的《汉书·地理志》中河南郡偃师文下有“尸乡,殷汤所都”的注释,以及当地乡民关于汤都的娓娓动听而富有吸引力的传说,在今偃师尸乡沟探测发掘一座比较完整的商城遗址(图七)(67),从而揭开了西亳的秘密。
  偃师商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西南距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6公里,西薄洛阳汉魏故城(二城相距10公里),东接今偃师县城,正处于河洛之间的平原上。城略作长方形,东垣残长1640米,西垣残长1710米,北垣地下保存比较完好,全长1240米,南垣已被洛水冲毁,以东西两城垣最南端之间的距离计算为740米长,全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垣全部用夯土筑成,一般厚约16至25米,残高2米左右。现已发现城门七座(东西两边各三座,北边一座)和若干条纵横如织的大道。在大道之间,分布着一些建筑物的遗迹,其中有四处规模甚大。位于南部正中的一处是四面设有夯土围墙的大型建筑群(图八),长宽各约200米。或许它就是近似后代皇宫的紫禁城。大道通向城外,两侧筑有数座规模稍小的建筑物东西对峙。另外,在城内发现了少见的木石结构的排水设施,在城的东垣外侧勘探到一处大面积水池,与城址有着有机的联系,可能为供游乐的宫苑。从以上初步的发现迹象来看,这座封闭式的规模宏大的商城,其布局、规划、设施井然有序,显然是按照都城需要建筑的。
  还需要提及的是,在城垣附近发现了一片墓地,墓内随葬有厚重精美的青铜斝、簋、爵、戈、刀、矢镞等礼器和兵器,还有玉璜、玉饰等珍贵文物,出土的陶器也是形状别致,种类繁多,都不是奴隶或平民使用之物。



图七 西亳商城遗址



图八 西亳商城宫殿遗址


  可是,若说这座城址是商汤的都邑,那么它的确切年代与历史是否符合呢?按考古分期,它同郑州商城(68)均属于商代早期,14C测定郑州商城的绝对年代不早于公元前16世纪(69),那么偃师商城自然就与它相当。而汤是商代的开国君王,不消说也是商代早期了。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小于郑州商城,又根据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有“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作宫邑于下洛之阳,名相官曰尹”的说法,推测偃师商城仅是一座离宫,并与宰相伊尹有关。还根据《晋太康地记》中“尸乡南有亳阪,东有城,太甲所放处”的记载,断定偃师商城是汤孙太甲因被伊尹放逐所居的“桐宫”。对莫衷一是的论说,尽管我们不能判定哪一种正确,但偌大的偃师商城决非为一般的城堡,这种认识则是共同的。况且从商汤至盘庾“乃五迁无定处”(70),可见商初建都之多,汤都西亳的可能便不能排除。再说商汤在位仅二十九年(71),即是到汤孙太甲也不过半个世纪,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因此考古学所说的商初文化面貌不可能有较大差异;那么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谁略早略晚便难确定。不过通过对五号宫殿基址的发掘,已证明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早于郑州商城,更何况文献记载的汤都与偃师商城的地望,方位丝丝入扣呢!所以我们姑且以为它就是汤都亳邑。
  偃师商城,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的成长阶段,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商城之一。它不是二里头夏都斟鄩故城的继续,而是重新选择位置,东移于洛水之阳,经过奴隶们的开拓诞生的又一座新的都城。它比斟鄩城规模更大、布局更合理、更便于军事防守,并增加了游乐设施、所以就更合于王都的要求。它的重新面世,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文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史载商汤是个颇有功德的君王,他曾为居住在西亳的奴隶办过一些有益的事。“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72),致使“雒(洛)圻川竭,煎沙烂石”(73),人民叫苦连天。可是专事占卜的巫史却说要用人做牺牲才能求天降雨。商汤对此非常反对,他说:“吾所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74)。在那所谓天经地义奴隶不如牲口的社会里,商汤在这件事上竟为民请命,反对以人做牺牲,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从侧而反映了他的某些行为基本上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汤死后,据传葬于济阴亳县,也有说在“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75)的。“桐宫”就是上文所说的汤孙太甲被放逐居住的地方。那是因为太甲即位后,“暴虐,不遵汤法”(76),伊尹为了训导他,才把他软禁在桐宫中。事隔三年,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把他迎回扶上王位,巩固了商朝的统治。这就是后世的史家把伊尹誉为忠臣良相典范的缘由。相传伊尹活了百岁,死后以天子之礼葬于“洛州偃师县西北八里”(77),至今在偃师商城遗址西北尚有他的墓冢存在。
  西亳不仅是商汤建都的地方,而且嗣后的外丙、仲王、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诸王,也皆以此为都,时间长达二百三十余年,直到仲丁时,才把国都迁至“隞”(今河南荥阳北)。后来,商代的第二十个国王盘庚又从河北殷地“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在未迁之前,殷民怨声不止,不肯迁都,因为他们认为商王频繁迁都把人们折腾得够苦了。而盘庚却以“行汤之政”,“遵成汤之德”(78)为由,说服动员诸侯和大臣们。商汤有至高无尚的威望,殷民不敢违抗,于是盘庚就从殷率众迁都到西亳,从而使商朝的局势得以振兴。《史记·殷本纪》载:盘庚以后又有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相继都西亳。到武乙时,“殷复去亳,徙河北”,从此西亳被废止而湮没地下。(苏健《洛阳古都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