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概览
洛阳概览
洛阳,古称成周、洛邑、洛京,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阳地居东经118°08′~112°59′、北纬33°35′~35°05′之间。洛阳北扼黄河,南望伏牛,东镇虎牢,西据崤函,“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自古有“天下之中”之称。洛阳市下辖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七县和偃师、孟津、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高新、伊滨、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共十个区。洛阳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5万,其中城镇人口458万。“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先后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5128.4亿元、同比增长3%,总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名第45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近年来,洛阳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同时拥有龙门石窟、中国大运河(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丝绸之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洛阳赋》)。
何尊铭文中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并以此地为天下之中的“中国”,指的就是今天的洛阳。由于洛阳的特殊地位,自古便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成为“逐鹿中原”的“兵家必争之地”。夏启、少康、商汤、姬发、刘秀、王莽、董卓、李世民、黄巢……无数枭雄在此留名;商汤灭夏之战、武王伐纣之战、秦与韩魏之战、楚汉之战、刘秀赤眉之战、关东诸郡讨伐董卓之战、八王之战……无数次战争将其一次次洗礼,正如司马光《过故洛阳城》诗中所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自汉魏以后,洛阳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在不同时期曾数度名列世界大都会之首。隋唐鼎盛时期,隋炀帝曾迁移天下富户、大贾数万家以及河北诸郡3000余户工艺人家定居洛阳;武则天则把关内数十万户人家迁到洛阳,使洛阳在隋唐时期的300年间,人口一直保持在100万以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可谓“商遍天下,富遍天下”!
从商周到隋唐,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往来。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构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水路运输网络。大运河与黄河十字交汇,贯通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抵涿郡,南达扬州,并且通过海运航道连接高丽和日本,气势开张,巍巍壮观。
辉煌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一开中华文明之先河,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道教创始于此,儒教兴盛于此,佛教首传于此;西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程朱理学皆形成于此;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诞生于此,这些都在推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洛阳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文物遗存布满地上地下,堪称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老子长期职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勤于职守,精心悟道,终于写出了在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道德经》。孔子入周问礼,周公制礼作乐,鬼谷子讲学于洛,培养出了著名的纵横家和兵家代表人物。而班固的《汉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元稹的《会真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王充的《论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这些鸿篇巨制和科学成就,无一不得益于洛阳这块丰厚的文化沃土。东汉皇家官办的洛阳太学,曾经创下了莘莘学子逾3万人的世界记录。西晋代左思的《三都赋》脍炙人口,誉满京师,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香山九老等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都在这里留下了享誉九州的名篇佳作。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杜牧、韩愈;书画家蔡邕、颜真卿、张旭、吴道子、王铎;义士仁人田横、关羽、贾谊、董宣、王翔等,或出生于此、成长于此;或拜师于此、游学于此;或奉职于此、成名于此;或闲居于此、老死于此,皆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无尽的千古绝唱和感人故事。
洛阳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文物藏品占河南省文物藏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大遗址保护计划纲要》中,将洛阳片区与新疆吐鲁番片区、西安--周原片区、吉林集安--沿渤海湾片区确定为全国四大文化片区。洛阳拥有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按时代序列依次为: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这五大都城遗址,历史久远,气势恢宏,文物众多,建筑艺术精美绝伦。
100多位皇帝在洛阳执掌国家大权,而且死后大都埋葬于此,塞北商贾、江南才子更是趋之若鹜,云集洛阳,死后亦魂归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便有了“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古谚,致使邙岭冢头鳞次栉比,“无卧牛之地”。
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体现了古都洛阳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洛阳是一座闪烁着科技之光的新型工业城市
洛阳是国家“一五”计划时期的重点建设城市。在当时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有7项安排在洛阳。以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热电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水泥厂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工业企业在整个洛阳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达55%。一拖集团、中信重工、LYC轴承、机车厂、北玻公司、中色科技、河柴重工、轴研科技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已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支柱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大批“洛阳制造”产品正叫响全国,走向世界。如“神舟”系列飞船的姿态控制、化学动力、测试系统、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精密轴承、插接件、“嫦娥一号”综合气象自动检测系统、“三峡工程”人工治沙全套设备、闸门定轮重载轴承、“西气东输”全液压吊管机、橡胶履带自行电站、“南水北调”大型泥水盾构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机械主体结构等,都显示了洛阳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洛阳是一座科技之城,是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近年来,洛阳依托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优势,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用介”各类要素高效配置,一拖、洛矿、洛轴等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焕发活力,实现了“老树发新枝”;中航光电、中船725所、普莱柯生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新树结硕果”。在保持传统产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特色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齐备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包括39个行业大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8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15家、超千亿的1家,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洛阳科研实力突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此叠加,现有各级各类研发平台2378个、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94个、“两院”院士5名、省级院士工作站36家,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国防科技工业等高科技领域位居全国先进水平,国产航母、大飞机、神舟、天眼、蛟龙、天宫一号、嫦娥五号等大国重器凝聚洛阳创新元素。
三、洛阳是一座山川秀丽、风光迷人的优秀旅游城市
洛阳群山环抱,四水并流,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人文胜迹驰名中外。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品位,在全省、全国皆独具优势,5A、4A和3A级景区总数量位居全国各旅游城市之首。据普查,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文资源和在国内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共14类69处。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映生辉,使旅游业成为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目前,洛阳已成为全国黄金旅游城市、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城市,旅游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以“老三篇”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古迹享誉海内外。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永恒的微笑,被称为世界上最令人震憾、最具艺术魅量的石刻艺术,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
白马寺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佛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素有“释源”“祖庭”之称,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
关林是中国武圣关羽的颅冢,因安葬三国名将关羽首级而闻名天下。在中国三大关庙中是惟一一个集“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关帝庙。其建筑保存完好,古柏苍郁,丰碑隆冢,殿宇堂皇,流香肃穆。庙内设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石刻精品1100余件,是研究古代建筑、书法、民俗、族系等难得的史料实物基地。
洛阳邙山陵墓群北邙陵墓区,汇集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6个朝代的帝王陵和陪葬群,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此外,还有两周至元、明、清时期各类墓葬数十万个,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排列,彰显着古代都城建筑艺术的神韵,被誉为“五都荟洛”。东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建造在长42.6米、宽7.4米的东周王城陵墓区,出土的车马坑遗物验证了“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王度记》)的历史记载,再现了周天子出行的壮观场面。
千唐志斋是珍藏西晋、北魏以及唐代以来墓志的专题博物馆。现存石刻1411件,珍藏了王宏、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郑板桥、刘镛等众多书法名家的作品,是我国唯一一座别具特色的墓志铭博物馆。
龙马负图寺、洛出书碑、周公庙、王铎故里、二程故里、李贺故里、玄奘故里、范仲淹墓、二程祠等人文胜迹闻名四海,成为海外游子的心灵栖息之所和寻根问祖的一方圣地。
在河洛盆地绵延无际的群山深处,依次分布着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人间仙境”白云山、“北国水乡”重渡沟、“北国第一洞”鸡冠洞、“山岳经典·十里画屏”老君山、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以及奇石突兀、清水长流的天池山,风光如画、景色优美的西泰山,石瀑天挂、翠竹送香的神灵寨,层峦叠嶂、奇景荟萃的龙峪湾,气候宜人、风景独特的养子沟等,天赐美景,如诗如画,陶醉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四、洛阳是一座妩媚典雅、绰约多姿的牡丹花城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洛阳牡丹图》)。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品格高洁,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象征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风范。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洛阳牡丹花朵硕大,艳冠群芳,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万人空巷,竟睹牡丹倩姿芳容。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状若皇冠的魏紫、瓣如着腊的姚黄、素洁无暇的白雪塔、光彩照人的粉二乔、高雅华贵的黑牡丹、绝俗超凡的醉杨妃……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千娇百媚,争奇斗艳。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赋予洛阳牡丹以独特的传奇色彩。武则天在洛阳先后生活了30余年,在独揽大权的20年间,长居于此,改国号为“周”,改洛阳为“神都”,把洛阳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截至目前,全世界称为“神都”的城市唯有洛阳。
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就牡丹的花品、花名、风俗等作了详尽的记述,在与丹州、延州、青州、越州的牡丹进行比较的时候说:“是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
武则天十分喜爱牡丹,曾经把自己家乡的牡丹移栽到宫中。据舒元舆《牡丹赋》记载:“天后之乡,河西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以移植焉。”后来,她又将长安的牡丹移往洛阳。周恩来总理也十分关心洛阳牡丹,他在1959年视察洛阳的时候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在以后的40年里,洛阳牡丹由当年的几十株发展到今天的几百万株。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把唐代牡丹花开时的盛况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洛阳人自古以来就爱牡丹、种牡丹、赏牡丹,对牡丹情有独钟,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牡丹文化。牡丹在唐宋时期已成为画师笔下的艺术题材。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咏洛阳牡丹的诗词达3000余首。从1983年起,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洛阳牡丹花会”声名远播,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目前,牡丹与各种文化载体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以牡丹为题材的各种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如今,洛阳专门从事牡丹绘画的画家已达3000多人,形成了牡丹画家群。孟津县平乐村雅称“牡丹画之村”,村里男女老少人人画牡丹。牡丹石、牡丹剪纸、牡丹玉雕、牡丹刺绣、牡丹酒、牡丹茶、牡丹饼、牡丹发饰等牡丹工艺和其他系列牡丹产品比比皆是。《千枚牡丹》个性化邮票、牡丹书市、牡丹婚典、牡丹摄影绘画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唐三彩”“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洛阳这座牡丹花城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和诗意般的生活情调。
五、洛阳是一座美丽温馨、交通便利的宜居城市
洛阳地处中国南北方交替的过渡地带,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7摄氏度,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全年光照充裕,无霜期达218天,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的山水园林城市。
“十五”时期以来,洛阳以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为基本格调,以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为重点,拉开了“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建设序幕。遵循人文与生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突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着力塑造自然质朴、仪态端庄、规整有序、文脉清晰的古都风貌;实施“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和“创建文明景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最具亲和力的精神特质和人性化的城市品格,在城市的发展中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人性之美、品位之美与和谐之美。相继建成了龙门山、周山、上清宫、小浪底森林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浦公园,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以及牡丹广场、东周王城广场、青年宫广场、亚世广场等城市景观,洛阳新区体育中心、歌剧院、开阳湖彩色音乐喷泉、沿洛河百栋高层建筑等标志性工程,已经成为洛阳的著名景观。
洛阳古有“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平泉朝游、邙山晚眺;“洛阳八小景”:东城桃李、西苑池塘、石林雪霁、壑朱樱、午桥碧草、伊沼荷香、关林翠柏、龙池金鱼。如今,多数景色美丽依旧,是人们休闲、观赏、娱乐的好去处。古景换新貌,新景次第出,洛阳处处美丽如画,人在其中醉若仙游。“一城山色半城水”“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今日的洛阳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璀璨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处处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洛阳自古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焦柳、郑西高铁三大铁路干线穿境而过,浩吉货运铁路洛阳段建成通车,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具备开工条件,“十字”高铁路网加快构建;连霍、二广、宁洛等高速公路在此交会,济洛西、尧栾西等高速建成通车,“三横三纵三环”的高速路网加快完善;洛阳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之一,通航城市达30个。市内交通通达顺畅,王城大道、洛吉快速、洛新快速等全线贯通,30余座城市立交拔地而起,洛阳地铁已成为市民打卡新地标。随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一个道路纵横、高楼林立、清水环绕、绿树成荫、美丽宜居的现代化都市正在形成。
“十四五”时期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聚焦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新发展定位,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个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一座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城,一座实力雄厚的科技和工业重地。这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灿烂明珠,正以豪迈的步伐走向新的辉煌,以她崭新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都市魅力,向世人彰显着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迷人风采!